以“两个结合”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精品国模一区二区三区
1. 精品国模一区二区三区科技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重大部署,要求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阐释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内涵、方法与路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
一是以“第二个结合”打开文化创新空间。四中全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这就指明了文化建设必须坚持运用“两个结合”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在新阶段,要进一步联系实际,系统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点及其实践路径,揭示出“第二个结合”不是碎片化的机械对接,而是系统性的融会贯通,深化“第二个结合”的道理学理哲理,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知识话语、新研究范式和新学术理论的构建。
二是以“第二个结合”巩固共同的精神文化根基。四中全会提出,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第二个结合”贯通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文明根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导向和价值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是强大的历史自觉,更是强大的文化自信。在新阶段,要进一步引导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和人民伟大奋斗的文化结晶,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要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和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把文化自信内化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
三是以“第二个结合”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四中全会提出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是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中国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就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与形成。“第二个结合”既指向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又塑造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为十字路口的世界文明提供新选择。这样的文明始终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境界,而非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始终坚持“远人不服则修文德”的沟通方式,而非“力量即正义”的实力原则;始终秉持“民胞物与”的共同利益,而非“非敌即友”的二元观念。在新阶段,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要更加重视针对性实效性,从而更有效地以交流超越隔阂、以互鉴超越冲突、以和谐共存超越唯我独尊。面向全球南方国家,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传播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治理经验。面向古老文明国家,要共同探索根植于传统寻求复兴的非西方道路。面向西方国家,要讲好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促进中西价值观念互补共融。要更加积极运用“第二个结合”理论成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形成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在落实“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工作中担负重要使命,要努力团结各界力量,以“两个结合”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使我们在风云激荡的意识形态交锋中牢牢站稳脚跟,掌握历史主动,开创未来道路。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原主任、党组书记)
(人民政协报)
chenzhenggaoyu1970niandanrenliaoningshenghaichengxiangeweihuizhenggongzubanshiyuan;1978nianrendalianhaiyunxueyuantuanweishuji;1982nianrenliaoningshengdaliantuanshiweichangwei、xuexiaobubuchang;1985nianrenliaoningshengdalianshichanghaixianfuxianchang;1988nianrenliaoningshengdalianshixigangquweichangwei、fuquchang(zhuchigongzuo);1993nianrenliaoningshengdalianshifushichang;1997nianrenliaoningshengshengchangzhuli;1998nianrenliaoningshengfushengchang;2003nianrenliaoningshengshenyangshiweifushuji、shichang;2008nianrenliaoningshengweifushuji、shengchang。陈(chen)政(zheng)高(gao)于(yu)1(1)9(9)7(7)0年(nian)担(dan)任(ren)辽(liao)宁(ning)省(sheng)海(hai)城(cheng)县(xian)革(ge)委(wei)会(hui)政(zheng)工(gong)组(zu)办(ban)事(shi)员(yuan);(;)1(1)9(9)7(7)8(8)年(nian)任(ren)大(da)连(lian)海(hai)运(yun)学(xue)院(yuan)团(tuan)委(wei)书(shu)记(ji);(;)1(1)9(9)8(8)2(2)年(nian)任(ren)辽(liao)宁(ning)省(sheng)大(da)连(lian)团(tuan)市(shi)委(wei)常(chang)委(wei)、(、)学(xue)校(xiao)部(bu)部(bu)长(chang);(;)1(1)9(9)8(8)5(5)年(nian)任(ren)辽(liao)宁(ning)省(sheng)大(da)连(lian)市(shi)长(chang)海(hai)县(xian)副(fu)县(xian)长(chang);(;)1(1)9(9)8(8)8(8)年(nian)任(ren)辽(liao)宁(ning)省(sheng)大(da)连(lian)市(shi)西(xi)岗(gang)区(qu)委(wei)常(chang)委(wei)、(、)副(fu)区(qu)长(chang)((()主(zhu)持(chi)工(gong)作(zuo))());(;)1(1)9(9)9(9)3(3)年(nian)任(ren)辽(liao)宁(ning)省(sheng)大(da)连(lian)市(shi)副(fu)市(shi)长(chang);(;)1(1)9(9)9(9)7(7)年(nian)任(ren)辽(liao)宁(ning)省(sheng)省(sheng)长(chang)助(zhu)理(li);(;)1(1)9(9)9(9)8(8)年(nian)任(ren)辽(liao)宁(ning)省(sheng)副(fu)省(sheng)长(chang);(;)2(2)003(3)年(nian)任(ren)辽(liao)宁(ning)省(sheng)沈(shen)阳(yang)市(shi)委(wei)副(fu)书(shu)记(ji)、(、)市(shi)长(chang);(;)2(2)008(8)年(nian)任(ren)辽(liao)宁(ning)省(sheng)委(wei)副(fu)书(shu)记(ji)、(、)省(sheng)长(chang)。(。)